加强基础建设,实施资源共享,进行体制创新……近年来,白银市积极贯彻落实文化惠民工程,公共文化的阳光洒遍铜城,百姓的
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。
以文惠民,关键要落在实处
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基础,以文惠民,关键要落在实处。”白银市文化局局长安进宝以农家书屋为例介绍道,早在2010年,
就成立白银市农民读书协会,开展农民读书、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,让农家书屋书香四溢;以“管理员+铁杆读者”模式对农家书屋进
行规范化建设,让农家书屋既能建好,更能管好;在条件较好、人流集中的村子设立基层图书销售网点,既解决农家书屋管理员误工损
失问题,又满足群众就近购书需求。
搭上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快车,白银市近年来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60个,投入使用41个;连续三年投入300多万元,700个行政村全
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和图书配套,并根据农村实际延伸到边远山区的自然村;建成市、县、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项目712个,实现村级全
覆盖;市、县、乡文化馆、图书馆、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;投资约1800多万元的市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。
资源共享,文化惠民的有效途径
资源,总使文化惠民陷入“人多粥少”困境;共享,则是破解难题的一把金钥匙。
白银市图书馆先后与银光工业集团公司、白银有色集团公司合作成立白银市图书馆分馆,将白银市图书馆拥有的图书、网络资源与
企业的场地、设施等资源共享,免费向市民开放。既充分利用企业闲置的文化设施资源,又在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,增加了两个图书
馆,深受市民尤其是企业职工的欢迎。目前,这种“产权不变、资源共享、免费开放”的合作机制,已被纳入资源共享机制,让更多的
百姓实实在在地触摸知识、感知文化。
寒暑假,当城里的孩子奔波在各个培训班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时,农民工、低保户家庭的孩子却只能望洋兴叹。为此,白银市以资源
共享的方法,采取政府不花一分钱,家庭不交一分钱的措施,再次破解这一难题。办公场地作教室、文化系统有文艺特长的职工当教师
,白银市群众艺术馆开展的免费艺术培训犹如温暖的阳光,照耀在弱势群体儿童的心坎上。音乐、舞蹈、美术……三年来,1200多个困
难家庭的孩子在免费艺术培训中重新燃起追逐艺术的梦想。
体制创新,文化惠民的活力源泉
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,白银市积极创新体制机制,充分借民间力量弥补短板,为丰富和满足公众文化生活创造条件。市上为秦腔
自乐班、社火队、中老年合唱团等群众性文艺团队进行补贴,使其常年活跃在工厂、社区、乡村等基层,将文化惠民落在实处。
此外,白银市实施全员聘用、拉开收入档次、职称评聘分离等举措,使艺术院团焕发勃勃生机。会宁、靖远两县先后建立剧团运行
经费保障机制,增加公益性演出补助资金,实行以奖代补,不仅真正兑现了“政府埋单,百姓看戏”的承诺,还创造了“三台戏盘活两
个团”的奇迹。
靖远县秦剧团争取企业赞助48万元创编的大型秦腔现代剧《靖远起义》,2011年获第三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“红梅大奖”,县政
府以奖代补奖励90万元,扶持剧团下乡演出300多场。会宁县秦剧团在省、市、县财政支持下,先后投资80万元、60万元创演大型秦腔
现代戏《红色热土》、眉户剧《会师前夜》进行公演,并作为优秀剧目参加甘肃省庆祝建党9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,广获好评,得到政府
奖励扶持50万元,2011年下乡演出创收60万元。
政府有了新举措,剧团有了新剧目,剧团“活”了,文化惠民就有了活水源泉。两县剧团仅2011年开展公益性演出600多场次,90
多万城乡群众受益,形成了“好戏就在家门口,人人爱看乐开怀”的生动图景。